小熊电器(002959)2024年三季报解读: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但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增长
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于2019年上市,实际控制人为“李一峰”。公司主营业务为创意小家电研发、设计、生产和销售。主要产品按应用方向分为厨房小家电、生活小家电及其他小家电。
根据小熊电器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披露,2024年三季度,公司实现营收31.39亿元,同比小幅下降5.40%。扣非净利润1.26亿元,同比大幅下降52.99%。小熊电器2024年第三季度净利润1.87亿元,业绩同比大幅下降40.79%。
营业收入情况
2023年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小家电行业,主要产品包括锅煲类、壶类、电动类、西式电器四项,锅煲类占比25.55%,壶类占比18.03%,电动类占比15.13%,西式电器占比12.06%。
1、厨房小家电:锅煲类
2019年-2023年厨房小家电:锅煲类营收呈大幅增长趋势,从2019年的5.63亿元,大幅增长到2023年的12.04亿元。2023年厨房小家电:锅煲类毛利率为35.58%,同比去年的35.61%基本持平。
2、厨房小家电:壶类
2019年-2023年厨房小家电:壶类营收呈大幅增长趋势,从2019年的5.26亿元,大幅增长到2023年的8.49亿元。2023年厨房小家电:壶类毛利率为33.94%,同比去年的35.25%小幅下降了3.72%。
3、厨房小家电:电动类
2021年-2023年厨房小家电:电动类营收呈增长趋势,从2021年的5.97亿元,增长到2023年的7.13亿元。2021年-2023年厨房小家电:电动类毛利率呈增长趋势,从2021年的31.91%,增长到了2023年的39.71%。
4、厨房小家电:西式电器
2023年厨房小家电:西式电器营收5.68亿元,同比去年的6.85亿元下降了16.99%。同期,2023年厨房小家电:西式电器毛利率为33.25%,同比去年的33.5%基本持平。
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但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增长
1、营业总收入同比小幅降低5.40%,净利润同比大幅降低40.79%
2024年三季度,小熊电器营业总收入为31.39亿元,去年同期为33.18亿元,同比小幅下降5.40%,净利润为1.87亿元,去年同期为3.16亿元,同比大幅下降40.79%。
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的原因是:
虽然所得税费用本期支出1,791.09万元,去年同期支出4,462.21万元,同比大幅下降;
但是主营业务利润本期为1.51亿元,去年同期为3.24亿元,同比大幅下降。
2、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大幅下降53.55%
主要财务数据表
本期报告 | 上年同期 | 同比增减 | |
---|---|---|---|
营业总收入 | 31.39亿元 | 33.18亿元 | -5.40% |
营业成本 | 20.21亿元 | 20.36亿元 | -0.77% |
销售费用 | 6.03亿元 | 6.62亿元 | -8.93% |
管理费用 | 1.69亿元 | 1.54亿元 | 10.27% |
财务费用 | 1,638.07万元 | 537.68万元 | 204.66% |
研发费用 | 1.52亿元 | 1.06亿元 | 43.22% |
所得税费用 | 1,791.09万元 | 4,462.21万元 | -59.86% |
2024年三季度主营业务利润为1.51亿元,去年同期为3.24亿元,同比大幅下降53.55%。
虽然销售费用本期为6.03亿元,同比小幅下降8.93%,不过(1)营业总收入本期为31.39亿元,同比小幅下降5.40%;(2)研发费用本期为1.52亿元,同比大幅增长43.22%,导致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大幅下降。
3、非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大幅增长
小熊电器2024年三季度非主营业务利润为5,419.50万元,去年同期为3,605.19万元,同比大幅增长。
非主营业务表
金额 | 占净利润比例 | 去年同期 | 同比增减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主营业务利润 | 1.51亿元 | 80.58% | 3.24亿元 | -53.55% |
投资收益 | 2,165.30万元 | 11.59% | 1,041.52万元 | 107.90% |
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| 2,209.10万元 | 11.82% | 1,488.74万元 | 48.39% |
其他 | 2,037.92万元 | 10.91% | 2,078.49万元 | -1.95% |
净利润 | 1.87亿元 | 100.00% | 3.16亿元 | -40.79% |
行业分析
1、行业发展趋势
小熊电器属于小家电行业,聚焦创意小家电研发、设计、生产及销售。 近三年小家电行业整体市场规模约1600亿元,进入存量竞争阶段,同质化加剧。2023年个护类产品逆势增长,电吹风零售额达90.6亿元(+29.9%)。未来趋势集中于个性化、智能化产品创新,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拓展,以及数字化供应链优化,行业将向高端化、健康化方向升级,结构性增量空间显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