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春一东(600148)2024年三季报解读:主营业务利润扭亏为盈推动净利润扭亏为盈
长春一东离合器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上市,实际控制人为“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”。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汽车离合器及液压举升机构等汽车零部件的研发、生产与销售。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汽车离合器等汽车零部件产品。
根据长春一东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披露,2024年三季度,公司实现营收5.10亿元,同比基本持平。扣非净利润-454.71万元,较去年同期亏损有所减小。长春一东2024年第三季度净利润323.92万元,业绩扭亏为盈。
营业收入情况
2023年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汽车零部件,主要产品包括离合器和液压翻转机构两项,其中离合器占比51.12%,液压翻转机构占比48.88%。
1、离合器
2023年离合器营收3.56亿元,同比去年的3.47亿元基本持平。同期,2023年离合器毛利率为19.86%,同比去年的18.64%小幅增长了6.55%。
2020年,该产品名称由“离合器产品”变更为“离合器”。
2、液压翻转机构
2023年液压翻转机构营收3.40亿元,同比去年的2.04亿元大幅增长了66.72%。2016年-2023年液压翻转机构毛利率呈大幅下降趋势,从2016年的35.18%,大幅下降到了2023年的20.07%。
2020年,该产品名称由“翻转机构产品”变更为“液压翻转机构”。
主营业务利润扭亏为盈推动净利润扭亏为盈
1、营业总收入基本持平,净利润扭亏为盈
2024年三季度,长春一东营业总收入为5.10亿元,去年同期为5.18亿元,同比基本持平,净利润为323.92万元,去年同期为-455.39万元,扭亏为盈。
净利润扭亏为盈的原因是:
虽然营业外利润本期为-7.47万元,去年同期为192.29万元,由盈转亏;
但是(1)主营业务利润本期为252.99万元,去年同期为-675.70万元,扭亏为盈;(2)其他收益本期为707.23万元,去年同期为331.21万元,同比大幅增长。
2、主营业务利润扭亏为盈
主要财务数据表
本期报告 | 上年同期 | 同比增减 | |
---|---|---|---|
营业总收入 | 5.10亿元 | 5.18亿元 | -1.53% |
营业成本 | 4.34亿元 | 4.23亿元 | 2.54% |
销售费用 | 1,697.91万元 | 3,665.38万元 | -53.68% |
管理费用 | 3,658.70万元 | 3,158.04万元 | 15.85% |
财务费用 | -60.85万元 | 958.94万元 | -106.35% |
研发费用 | 1,770.57万元 | 2,115.33万元 | -16.30% |
所得税费用 | 342.76万元 | 311.48万元 | 10.04% |
2024年三季度主营业务利润为252.99万元,去年同期为-675.70万元,扭亏为盈。
主营业务利润扭亏为盈原因是:
主营业务利润增长项目 | 本期值 | 同比增减 | 主营业务利润下降项目 | 本期值 | 同比增减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销售费用 | 1,697.91万元 | -53.68% | 营业总收入 | 5.10亿元 | -1.53% |
财务费用 | -60.85万元 | -106.35% | 毛利率 | 14.91% | -3.38% |
3、非主营业务利润同比下降
长春一东2024年三季度非主营业务利润为413.69万元,去年同期为531.80万元,同比下降。
非主营业务表
金额 | 占净利润比例 | 去年同期 | 同比增减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主营业务利润 | 252.99万元 | 78.10% | -675.70万元 | 137.44% |
资产减值损失 | -174.79万元 | -53.96% | - | |
其他收益 | 707.23万元 | 218.34% | 331.21万元 | 113.53% |
信用减值损失 | -96.20万元 | -29.70% | 2.20万元 | -4477.25% |
其他 | 20.97万元 | 6.47% | 242.03万元 | -91.34% |
净利润 | 323.92万元 | 100.00% | -455.39万元 | 171.13% |
行业分析
1、行业发展趋势
长春一东属于汽车零部件制造业,专注于离合器及相关传动系统产品的研发与生产。 近三年,汽车零部件行业受新能源汽车快速渗透驱动,整体市场规模持续扩张,2024年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.5万亿美元。未来趋势聚焦轻量化、电动化及智能化,其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年复合增长率超20%,自动驾驶技术相关部件需求加速释放,带动行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升级。
2、市场地位及占有率
长春一东是国内商用车离合器领域头部企业,主导产品在重卡及工程机械领域占据约15%市场份额,技术实力稳居行业前三,但在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较低,需进一步拓展新能源车型配套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