兖矿能源(600188)2025年一季报深度解读: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大幅下降导致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
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上市。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煤炭业务、煤化工业务以及电力业务。公司产品主要包括自产煤、贸易煤、铁路运输、煤化工、电力、热力、机电装备。
根据兖矿能源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披露,2025年一季度,公司实现营收303.12亿元,同比下降23.52%。扣非净利润27.28亿元,同比下降25.60%。兖矿能源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37.52亿元,业绩同比大幅下降30.49%。
营业收入情况
2024年公司主要从事煤炭业务、煤化工业务、贸易煤业务。
1、煤炭业务
2022年-2024年煤炭业务营收呈下降趋势,从2022年的1,258.44亿元,下降到2024年的916.25亿元。2022年-2024年煤炭业务毛利率呈下降趋势,从2022年的59.97%,下降到了2024年的45.66%。
2022年,该产品名称由“煤炭”变更为“煤炭业务”。
2、煤化工业务
2024年煤化工业务营收252.23亿元,同比去年的263.98亿元小幅下降了4.45%。同期,2024年煤化工业务毛利率为21.6%,同比去年的19.95%小幅增长了8.27%。
2022年,该产品名称由“煤化工”变更为“煤化工业务”。
3、电力业务
2022年-2024年电力业务营收呈小幅下降趋势,从2022年的27.24亿元,小幅下降到2024年的25.37亿元。2024年电力业务毛利率为13.07%,同比去年的9.17%大幅增长了42.53%。
2022年,该产品名称由“电力”变更为“电力业务”。
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大幅下降导致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
1、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30.49%
本期净利润为37.52亿元,去年同期53.97亿元,同比大幅下降30.49%。
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的原因是:
虽然所得税费用本期支出8.40亿元,去年同期支出16.72亿元,同比大幅下降;
但是主营业务利润本期为40.59亿元,去年同期为61.98亿元,同比大幅下降。
2、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大幅下降34.50%
主要财务数据表
本期报告 | 上年同期 | 同比增减 | |
---|---|---|---|
营业总收入 | 303.12亿元 | 396.33亿元 | -23.52% |
营业成本 | 207.78亿元 | 279.97亿元 | -25.79% |
销售费用 | 11.25亿元 | 9.66亿元 | 16.47% |
管理费用 | 19.82亿元 | 19.74亿元 | 0.40% |
财务费用 | 7.97亿元 | 8.07亿元 | -1.32% |
研发费用 | 2.06亿元 | 1.65亿元 | 24.43% |
所得税费用 | 8.40亿元 | 16.72亿元 | -49.74% |
2025年一季度主营业务利润为40.59亿元,去年同期为61.98亿元,同比大幅下降34.50%。
虽然毛利率本期为31.45%,同比小幅增长了2.09%,不过营业总收入本期为303.12亿元,同比下降23.52%,导致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大幅下降。
全球排名
截止到2025年6月20日,兖矿能源近十二个月的滚动营收为1391亿元,在动力煤行业中,兖矿能源的全球营收规模排名为4名,全国排名为4名。
动力煤营收排名
公司 | 营收(亿元) | 营收增长率(%) | 净利润(亿元) | 净利润增长率(%)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中国神华 | 3384 | 0.31 | 587 | 5.29 |
中煤能源 | 1894 | -6.42 | 193 | 13.31 |
陕西煤业 | 1841 | 6.54 | 224 | 1.89 |
兖矿能源 | 1391 | -2.91 | 144 | -3.91 |
Coal India 印度煤炭 | 1057 | 4.99 | 294 | 26.76 |
兖煤澳大利亚 | 322 | 8.28 | 57 | 15.41 |
Peabody Energy 皮博迪能源 | 305 | 8.49 | 27 | 0.99 |
电投能源 | 299 | 6.60 | 53 | 14.48 |
山煤国际 | 296 | -14.95 | 23 | -22.84 |
Whitehaven Coal | 180 | 34.99 | 17 | -- |
注:营收和盈利数据为ttm(最近12个月),CAGR(年复合增速)依据过去三个财年进行计算,营收和盈利数据已统一转换为人民币。
行业分析
1、行业发展趋势
兖矿能源属于煤炭开采与加工行业,主营煤炭生产、煤化工及能源综合服务。 近三年中国煤炭行业区域集中度持续提升,CR5达84.08%,市场需求仍依赖电力、钢铁等基础产业,但清洁能源替代威胁长期存在。未来行业将加速整合,头部企业通过产能扩张和国际化布局巩固优势,智能化、低碳化技术应用提升效率,预计市场空间保持稳定但增速趋缓,结构性机会向高效产能和全产业链企业倾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