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齐眼药(300573)2024年年报深度解读:滴眼剂收入的大幅增长推动公司营收的大幅增长,净利润近6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
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上市,实际控制人为“刘继东”。公司专注于眼科药物领域,是一家主要从事眼科药物研发、生产、销售的专业企业,主要产品是眼科处方药物。以“速高捷”、“迪友”、“迪非”、“兹养”、“迪可罗”等产品为代表的眼用制剂产品已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声誉。
根据兴齐眼药2024年年度财报披露,2024年年度,公司实现营收19.43亿元,同比大幅增长32.42%。扣非净利润3.48亿元,同比大幅增长44.54%。兴齐眼药2024年年度净利润3.38亿元,业绩同比大幅增长40.84%。
滴眼剂收入的大幅增长推动公司营收的大幅增长
1、主营业务构成
公司的主要业务为医药制造,占比高达92.16%,主要产品包括滴眼剂和凝胶剂/眼膏剂两项,其中滴眼剂占比70.30%,凝胶剂/眼膏剂占比18.67%。
分行业 | 营业收入 | 占比 | 毛利率 |
---|---|---|---|
医药制造 | 17.91亿元 | 92.16% | 80.25% |
医疗服务 | 1.33亿元 | 6.84% | 54.26% |
其他业务 | 1,948.62万元 | 1.0% | 65.71% |
分产品 | 营业收入 | 占比 | 毛利率 |
滴眼剂 | 13.66亿元 | 70.3% | 82.18% |
凝胶剂/眼膏剂 | 3.63亿元 | 18.67% | 86.52% |
医疗服务 | 1.33亿元 | 6.84% | - |
溶液剂 | 6,186.98万元 | 3.18% | - |
其他业务 | 1,968.10万元 | 1.01% | - |
2、滴眼剂收入的大幅增长推动公司营收的大幅增长
2024年公司营收19.43亿元,与去年同期的14.68亿元相比,大幅增长了32.42%,主要是因为滴眼剂本期营收13.66亿元,去年同期为6.63亿元,同比大幅增长了106.08%。
近两年产品营收变化
名称 | 2024年报营收 | 2023年报营收 | 同比增减 |
---|---|---|---|
滴眼剂 | 13.66亿元 | 6.63亿元 | 106.08% |
凝胶剂/眼膏剂 | 3.63亿元 | 3.74亿元 | -2.88% |
医疗服务 | 1.33亿元 | 3.51亿元 | -62.13% |
其他业务 | 8,155.08万元 | 8,014.87万元 | - |
合计 | 19.43亿元 | 14.68亿元 | 32.42% |
3、滴眼剂毛利率持续增长
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78.33%,同比去年的77.37%基本持平。产品毛利率方面,2020-2024年滴眼剂毛利率呈增长趋势,从2020年的66.61%,增长到2024年的82.18%,2024年凝胶剂/眼膏剂毛利率为86.52%,同比下降0.01%。
4、主要发展经销模式
在销售模式上,企业主要渠道为经销,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5.0%。2024年经销营收16.52亿元,相较于去年增长57.53%,同期毛利率为80.13%,同比上涨2.89个百分点。
5、前五大客户较集中
目前公司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,前五大客户占总营收的25.90%,此前2021-2023年,前五大客户集中度分别为18.90%、19.45%、21.34%,总体呈增长趋势。
前五大客户销售情况
客户名称 | 销售额 | 占销售总额比重 |
---|---|---|
客户1 | 1.60亿元 | 8.25% |
客户2 | 1.47亿元 | 7.55% |
客户3 | 8,849.89万元 | 4.55% |
客户4 | 6,059.37万元 | 3.12% |
客户5 | 4,710.70万元 | 2.42% |
合计 | 5.03亿元 | 25.90% |
6、公司年度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的金额占比逐渐增加
从2022年至今,公司年度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的金额占比整体持续增长,从2022年的0.32%上升至2024年的29.09%。
净利润近6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
1、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40.84%
本期净利润为3.38亿元,去年同期2.40亿元,同比大幅增长40.84%。
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的原因是:
虽然所得税费用本期支出5,696.95万元,去年同期支出2,495.72万元,同比大幅增长;
但是主营业务利润本期为3.99亿元,去年同期为2.68亿元,同比大幅增长。
净利润从2016年年度到2019年年度呈现下降趋势,从5,427.93万元下降到2,951.08万元,而2019年年度到2024年年度呈现上升状态,从2,951.08万元增长到3.38亿元。
2、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大幅增长48.92%
主要财务数据表
本期报告 | 上年同期 | 同比增减 | |
---|---|---|---|
营业总收入 | 19.43亿元 | 14.68亿元 | 32.42% |
营业成本 | 4.21亿元 | 3.32亿元 | 26.82% |
销售费用 | 7.06亿元 | 5.35亿元 | 31.79% |
管理费用 | 1.70亿元 | 1.54亿元 | 10.23% |
财务费用 | 97.48万元 | -622.53万元 | 115.66% |
研发费用 | 2.21亿元 | 1.67亿元 | 31.90% |
所得税费用 | 5,696.95万元 | 2,495.72万元 | 128.27% |
2024年年度主营业务利润为3.99亿元,去年同期为2.68亿元,同比大幅增长48.92%。
虽然销售费用本期为7.06亿元,同比大幅增长31.79%,不过(1)营业总收入本期为19.43亿元,同比大幅增长32.42%;(2)毛利率本期为78.33%,同比有所增长了0.96%,推动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大幅增长。
3、净现金流同比大幅下降3.12倍
2024年年度,兴齐眼药净现金流为-1.18亿元,去年同期为-2,854.17万元,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.12倍。
净现金流同比大幅下降的原因是:
虽然(1)销售商品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本期为18.79亿元,同比大幅增长34.43%;(2)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本期为3.10亿元,同比大幅增长3.43倍。
但是(1)分配股利、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本期为4.67亿元,同比大幅增长161.40%;(2)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本期为1.80亿元,同比增长1.80亿元。
存货周转率提升
2024年企业存货周转率为13.42,在2023年到2024年兴齐眼药存货周转率从11.36提升到了13.42,存货周转天数从31天减少到了26天。2024年兴齐眼药存货余额合计1.54亿元,占总资产的7.55%,同比去年的1.36亿元小幅增长12.92%。
(注:2020年计提存货284.40万元,2021年计提存货376.13万元,2022年计提存货440.54万元,2023年计提存货829.44万元,2024年计提存货341.68万元。)
重大资产负债及变动情况
内部研发新增6,495.81万元,无形资产大幅增长
2024年,兴齐眼药的无形资产合计1.35亿元,占总资产的6.32%,相较于年初的7,828.84万元大幅增长71.89%。
2024年度无形资产结构
项目名称 | 期末价值 | 期初价值 |
---|---|---|
土地使用权 | 6,859.69万元 | 7,015.05万元 |
非专利技术 | 5,954.49万元 | |
其他 | 643.09万元 | 813.80万元 |
合计 | 1.35亿元 | 7,828.84万元 |
本期内部研发新增6,495.81万元
其中,无形资产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内部研发新增所导致的,企业无形资产新增6,587.08万元,主要为内部研发新增的6,495.81万元。在内部研发新增中,主要是非专利技术,合计6,495.81万元。
无形资产增加
项目名称 | 金额 |
---|---|
内部研发 | 6,495.81万元 |
其中:非专利技术 | 6,495.81万元 |
本期增加金额 | 6,587.08万元 |
行业分析
1、行业发展趋势
兴齐眼药属于医药制造业中的眼科药物细分领域,专注于眼科处方药及医疗器械研发生产。 中国眼科药物行业近三年保持15%以上复合增长率,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。近视防控、干眼症治疗及老龄化相关眼病构成核心驱动,其中低浓度阿托品等创新药成为增长引擎。未来三年行业将加速技术迭代,基因治疗、生物制剂占比提升,政策推动下国产替代空间超200亿元,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达1200亿元。
2、市场地位及占有率
作为国内首家获批0.01%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企业,兴齐眼药在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占据先发优势,2024年该产品贡献营收占比超45%,但受限于竞品加速入场,整体眼科药物市占率约6.8%,位列行业第三。
3、主要竞争对手
公司名(股票代码) | 简介 | 发展详情 |
---|---|---|
兴齐眼药(300573) | 专注眼科药物研发,核心产品覆盖近视防控、干眼症治疗领域 | 2024年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实现销售收入18.7亿元,占国内同类产品终端市场63% |
欧普康视(300595) | 角膜塑形镜龙头企业,延伸至近视防控药物研发 | 2025年角膜接触镜配套护理液产品营收占比提升至32% |
莎普爱思(603168) | 白内障药物主导企业,拓展眼科中成药及滴眼液产品线 | 2024年苄达赖氨酸滴眼液市场份额维持28% |
众生药业(002317) | 全品类医药企业,眼科管线涵盖抗VEGF生物药及滴眼液 | 2025年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完成III期临床入组 |
兆科眼科(未上市) | 未在A股上市,按规则不列入分析 |